为啥子女性人物必须黑化才能逆袭 为啥子女性人物多
最近在追更一部爆火的女性给文本,看到女主为突破成长瓶颈,不得不祭出心狠手辣的手段时,我不禁攥紧了手机屏幕。这种打着「觉醒」旗号的「黑莲花式进化」,早已成为当下创作界最毒的套路——仿佛唯有将女性打磨得浑身带刺,才能在所谓「上位」之路上杀出一条血路。
一、那些披着成长外衣的深渊
故事里的主角们总是这样开始:单纯美德的灰姑娘、温顺可人的职场菜鸟。编剧像极了在温柔乡里喂毒糖的坏心眼医生,等你沉醉在阳光滤镜里,突然甩出一串冰冷数据——「男人全球的入场券需要一颗冷血心脏」。这时女主就会在某场精心设计的「暴击」戏码后,潇洒地撕掉最后一块贤良牌匾。
那些所谓的「进阶时刻」,不过是将原生女性特质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离。新鲜的修仙小说里,女主人公为了突破筑基大关,竟要亲手杀死深爱的夫君——编剧倒也不避讳,明晃晃写着这是「爱的升华版渡劫」。在这样的叙事逻辑下,女性的柔情似水成了桎梏,只有淬成淬火钢的性情,才能扛得住流量密码的千钧重压。
二、爽剧掩盖的暴力美学
有人会说,现在的女性给作品不是都在标榜「大女主」吗?当你细究这些「大女主」的生成公式,就会发现不过是换了个包装的旧酒。那个需要砍掉全部人性纽带才能成神的女仙子,和古装剧里「若为自在故,两者皆可抛」的女刺客,本质上都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。
更可怕的是观众已逐渐驯化成瘾。有测评显示,含有「腹黑算计」「暗黑觉醒」标签的故事,播放量平均高出同类37%。这种集体狂欢背后,是被异化的审美暴力——大家开始把踩着同类往上爬的扭曲成长,误认为是真正的自我突破。就像某个平台的热门点评说的:「看着女主把对手整得满地打滚,比我自己发工资还爽!」
三、真正全球里的变形记
这种叙事不仅局限在虚构空间。上周微博热搜上,某女企业家因表情管理登上热搜。媒体为她构建的人设,竟和某个爆款小说的女主惊人的相似——「平时喝便利店便当,会议桌上能谈下一城」。这种刻意放大「女强人设」的行为,不就是在现实中复刻那个被异化的文学模板吗?
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价格观的现实投射。有项针对高校女孩子的调查显示,73%受访者曾刻意压抑自己的情感表达,「由于怕被贴上心情化标签」。而当她们进入职场,又不得不在团队会议上摆出「比男同事更冷酷」的姿态。那些在故事里获取快感的「黑莲花式操作」,正在成为摧毁真正女性的慢性毒药。
或许,是时候改变这个叙事困局了。一位作者在创作访谈中说:「我厌倦了那些为了成神就非得踩着别人往上爬的故事。真正的成长,应该是性格的丰盛,而不是人性的倒退。」大家何不给人物也留条活路,在保留柔软的同时也能抵达高处?毕竟在这个真正的全球里,本就存在无数既能开出温润花朵,又拥有穿透荆棘力量的女性。她们的故事,才最值得被讲述。